對獨立創業者的建議:找三個人商量,等一個星期。
找三個人商量,意思是有問題找三個不同的人討論:
第一個人,是公司內部值得信任的高管,或者是跟這個決定特別相關的旁觀者。
比如,公司如果要做技術的變革,把銷售主管找來討論。
公司變革這件事情與他特別相關,而利益又不相關,此時銷售主管就是特別相關的旁觀者。
比如,公司要進入一個新行業,先找技術總監來討論,聽聽他對新行業打法的想法和看法。
因為你肯定會和直接負責運營的高管溝通討論,在這之前,跟相關崗位高管討論,技術、法務、財務等等,獲得更全面充分的信息。
第二個人,是公司外部值得尊敬、或佩服的老師。
老師是指這個人值得你學習,他有一些好的決策模型,或者說他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、更寬的維度去思考問題。
比如,導師、行業專家、戰略顧問。
并不是說老師比創始人優秀,而是他能從外部視角來看公司,從空中來看,為決策獲得更多維度的思考。
有時候,站在你創始人的位置上,可能反而看不清楚。
第三個人,是你的好朋友,或者你親近的人。
好朋友,通常很了解你。你的性格,你的為人,他知道你的風險偏好。
如果你平常特別容易冒險,他可以把你往回拉一拉。如果你這人特別謹慎,他可以催催你,你不能等啊。
其他人或許會根據情況,和你的關系遠近,選擇性地說一些話,而好朋友會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。
第一個人,是從內部視角,獲得更全面充分的決策信息;
第二個人,是從外部視角,為決策獲得更多維度的思考;
第三個人,從親密視角出發,增加信息,避免不理性決策。
當然,決策的難度不同,實際上找的可能不止三個人。我們說的三個人,更多指三個維度、視角,這缺一不可。
找三個人商量,至少找三個人商量。然后,等一個星期。
等一個星期,是因為在商量的過程中,你收到的所有信息和答案,可能不是深度思考的。
比如,在向有些高管提問時,我發現他們幾乎不用思考就能迅速應答,似乎顯示出很強的能力和專業性。
這是深度思考的答案嗎?
其實不是。他們經過了訓練,他們腦中有很多答案模型,所以開口就能給答案,給一二三。
如果第二天,再問他同一個問題,那一二三點,他可能已經完全忘記了。也就意味著,他當時的回答,不是深度思考。
所以,作為創始人,你需要時間來整理沉淀。
等一個星期,更重要的目的是,讓你的情緒過去,你決策是基于理性還是情緒。
比如,做To C和To B的產品,很大區別在于決策不一樣。
C端很多產品金額相對較小,做或不做,決策起來特別快。B端產品金額往往較大,決策流程長,審批決策復雜。
這就好比,你買牙膏和買房,決策時間和模型是不同的。
今天公司要做一個重大決策,不會像買只牙膏一樣,簡單就定了。
而當你好不容易做了個決策,可能特別著急,想要直接拍板,立即執行。這時你有情緒,有緊迫的情緒,而你可能沒注意到。
要知道,這個重大決策可能會影響公司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。等一個星期的目的,就是讓你的情緒過去。
不在情緒驅動下做決策,對個人創業者來說,決策質量會提高。
如果有些決策非常重要,或者確實需要立刻拍板,等不了一星期。至少等三五天、等到下午,都行。
讓情緒過去,再做決定。